不要再把胃藥當「味素藥」!國人認為西藥傷胃,多要求醫師同時開胃藥,以保護腸胃、減少腸胃不適;不過,醫師警告,臺灣的「胃藥文化」讓許多人長期、不當服藥,不但容易延誤治療,服胃藥過量恐導致體內酸鹼值失衡,抑制鐵質吸收,甚至影響腎功能,民眾不宜輕忽。
胃藥堪稱國人吃最多的藥物之一,臺北榮總家庭醫學部安寧療護科主任陳曾基指出,根據健保資料,醫師開出的處方箋每2張就有一張含制酸劑,光是民眾從門診領的胃藥費用,每年就達20億元,這還不包括民眾自行在外購得的胃藥;且其中只有8.7%開給腸胃疾病患者,顯示多數胃藥用在非腸胃疾患身上,與其他藥品併用。
陳曾基指出,制酸劑為老藥、價格便宜,在健保給付及病患主動要求的情況下,造就了臺灣獨特的胃藥文化。不過,吃這麼多胃藥究竟有沒有效?陳曾基認為,醫師開給胃藥或有助於減輕用藥不適,增加病患服藥順從性,但是,胃藥提供的短暫舒適或安全感,卻可能掩蓋了疾病的警示及徵兆。
一名66歲的周老先生因間歇性上腹疼痛,以為是腸胃不適,自行服用親戚治潰瘍的胃藥,不過,服藥一個多月後症狀加劇,經內視鏡及超音波檢查才發現,患者已屬晚期胃癌,且有肝轉移,只能接受保守治療。這是馬偕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王蒼恩最近接獲的實例,王蒼恩表示,一般人多認為,胃藥可保護腸胃,多吃無礙,但是民眾自行服藥改善症狀,最怕就是未對症下藥,延誤治療;再加上腹痛型態很多,民眾自以為是胃痛,吃再多胃藥都沒有用。
另外,胃藥與其他藥物併服也可能有藥物交互作用,他指出,由於制酸劑多屬氫氧化鋁或氫氧化鎂、碳酸鈣等偏鹼性成分以中和胃酸,鎂、鈣等成分都可能影響其他藥物吸收,更嚴重的是,長期服用制酸劑者,因胃酸遭中和,腸胃道酸鹼值改變,最直接影響的就是鐵質吸收。他表示,鐵質吸收需要酸性環境,部分貧血女性在服鐵劑同時吃胃藥,吃了等於白吃;而胃腸道太鹼,也易造成鈣沈積,胃藥當飯吃恐使結石機率增加,腎功能不佳者應特別小心。
醫師強調,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,民眾不能再把胃藥當「味素藥」,認為多吃無妨。醫師指出,胃藥主要用來改善症狀,有腸胃不適者服用胃藥不宜超過2周,若用藥後症狀未改善或停藥後仍有不適症狀,一定要就醫查明病因;而需長期服藥者務必在醫師診斷下使用,以免不當用藥,未蒙其利先受害。
【2004/04/24 民生報】